欧宝最新登录入口
咨询热线:400-658-0379
联系电话:13526999888
传真:0379-65160018
地址:洛阳市涧西区西苑路与天津路口云峰国际B座402
聚焦·水资源保护(二) 丨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湖南各级政协共护三湘大地绿水青山碧水清流映丹心
2024年,湖南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8.6%,居中部地区第一;湘资沅澧四水干流监测断面连续5年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湖南实现省内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全覆盖;《工业废水高氯酸盐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地方性法规标准相继出台一幅“白鹭掠云、江豚逐浪,岸芷汀兰郁郁青”的水生态画卷,成为三湘大地生动的春之注脚。而这背后,有湖南各级政协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贡献的绵绵之力。
近两年来,全省各级政协持续开展改善生态环境专项民主监督工作。2024年,改善生态环境专项民主监督工作更突出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结果导向,相关工作得到中央环保督察组高度肯定;同时,省政协深入调研,先后召开“实施洞庭湖四口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提升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推进洞庭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培育大美洞庭绿色新动能”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洞庭湖湿地体系建设”对口协商会,广献良策、频出实招。
湖南各市州、区县政协从不同角度着笔写好“水文章”
长沙市政协就加强高氯酸盐污染防治能力建设,组织省、市、区三级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实地探访河流,深入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展调研,并召开界别协商会议,为高氯酸盐污染防治建言献策。
常德市政协以委员工作室为引领助力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生态修复,组织委员实地巡查踏查;成立市政协“洞庭湿地卫士”委员工作室,联合汉寿县检察院在保护区内设立公益诉讼法治教育基地,开展生态普法宣传,增进环保共识。
岳阳市政协委员踊跃建言“加强洞庭湖流域系统科学治理、优化水生态路径”“守护好一江碧水、不让洞庭湖干涸”。
张家界市政协将“关于加强市中心城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作为2024年重点提案,助力群众饮水“长治久安”,今年又将该提案列为市政协“一跟三年”重点提案,针对未处理问题继续跟踪推进。
永州市政协就助推污水处理,组织委员与有关部门协商座谈,将提升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列为民主监督和市纪委监委专责监督联动内容,推动解决部分区域污水排放不畅等问题。
处于湘江首尾的蓝山县政协、湘阴县政协分别成立“守护湘江源”委员工作室、“守护好一江碧水”委员工作室,组织委员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共护母亲河;株洲攸县政协打造“守护醉美酒仙湖政协委员工作室”,通过“三镇一体”协同机制,探索生态环保新路径。
今年年初,省政协主席毛万春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深化改善生态环境民主监督,要更看重事前监督,提高监督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以委员示范带动各界群众,热情参加义务植树、环保宣传、关注森林、有奖举报,共护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
湘江潮涌处,洞庭碧波间,湖南政协人的丹心赤忱正化作护水治污的千钧之力,书写碧水长清的全新篇章。(记者 刘洋)
四川各级政协倾力助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广泛凝聚建设美丽中国共识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的花湖内波光粼粼,成群的水鸟在湖面上尽情地嬉戏,山水之间充满了灵动的气息。
这生机勃勃的场景,正是若尔盖湿地在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后,重新“长高”“长胖”的成果,也是全省上下着力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强水资源保护的缩影。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2023年11月5日,多省(区)政协走进成都市新川湿地公园、东安湖公园开展实地调研,围绕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长效机制协商研讨。四川省政协提出的5条意见建议均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回应与采纳。
走进宜宾三江口,大江东流、奔腾不息这里是守护长江的前沿阵地。去年以来,宜宾市政协持续做实做优“长江大保护,委员大联动”品牌,探索并推动建立“长江大保护,委员大联动”跨区域协作机制。2024年,“长江上游重要节点城市政协共护一江清水,助推绿色发展协商议政会”在宜宾召开,共促长江上游重要节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同时,市政协还组织发动市政协委员积极参加宜宾市“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守护好一江清水”川滇黔渝联合行动、“万人进环保”视察活动、“我爱长江母亲河委员担当添光彩”主题系列活动等,有效助力营造长江大保护氛围。在宜宾市广大政协委员的助推下,宜宾市长江干流综合治理等4个项目列入全国EOD项目库,长江、金沙江、岷江干流(叙州段)水质优良率保持100%。
“目前,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占全省80%的盆地腹部区水资源量仅占20%,人均不足1000立方米,不到全国中等水准的1/2,水资源供需矛盾已经十分突出。”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杜兰举在谈及今年工作规划时表示,专委会将继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协商和民主监督力度,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同时,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继续在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广泛凝聚建设美丽中国共识。(记者 韩冬)
陕西省政协关注农村供水保障筑牢农村用水安全防线
农村供水保障是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陕西省积极推动农村供水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规划编制与落地实施,取得很明显的成效。如何进一步保证农村用水安全,也是陕西省级派和省政协委员们一直关注的话题。
“我们在看到成绩同时,也不可以忽视农村供水依然存在的问题:在汛期、干旱、严寒等极端天气下,农村供水水量水质不稳定;农村分散型供水的终端保障存在短板;水费定价和收缴困难,管理服务不到位。”对此,民盟陕西省委会建议,统筹布局满足城乡供水一体化需求的供水管网延伸项目、蓄水池及储备水源地建设项目,确保农村在极端天气下仍有充足的备用水源可供使用。针对部分农村分散式供水仍十分普遍的现状,建议以村、组为单位配备专职管水员,定期走访用水户、小型供水设施及水窖,开展供水保障与水质检测排查,确保用水管理规范到位。稳步推进城乡供水定价、计费全覆盖,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实施水价补贴,对于不具有经济效益的小型分散式供水点、生活困难户,做好兜底保障。
“近年来,农村面貌有了显著改善,但我在多地农村走访调研时发现,一些村庄周边的河流、池塘堆放垃圾,影响了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省政协委员殷伟民建议,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产金额的投入,加快农村里的生活污水管网铺设,在人口集中区域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合理规划布局垃圾收集点,定期清运。强化污染源头管控,加强对农村养殖场的监管,要求养殖场建设配套的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推广生态农业,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同时,要通过村广播、宣传栏、村民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定期对农村水体进行监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在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方式不仅导致水资源浪费,还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省政协委员王伟提出,要大力推进节水节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出台相关政策,设立专项补贴,对实施节水节肥技术的农民和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提高其积极性;配套相应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提供贷款担保等方式,降低技术推广的成本和风险;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技术改进与创新的研发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扩大推广和应用范围;设立示范站点,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等方式,提高农民和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应用能力。(记者 路强)
河北省政协委员建言农村水治理管好饮用水“入口” 解决好污水“出口”
农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政府不断加大投入,逐步完善设施,在农业用水保障、生活饮用水安全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但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农村饮用水安全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农村污水和面源污染治理方面仍需加大工作力度。
饮用水安全是村民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周志军委员说,农村饮用水仍然面临系统监管体系不完善、治理措施常遇技术瓶颈、智能设施配套不齐全、公众参与度不高等诸多挑战。他建议,将农村饮用水纳入城乡公共供水范畴,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精准分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加强专业化管护,深入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
“建立农村饮用水管理平台,科学规范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和保证率。”周志军说,可将物联网与饮用水管理相结合,获取农村饮用水信息,精准掌握区域饮用水状况与需求。同时,促进新技术新设备创新性试用于农村饮用水示范工程,总结可行性、适用性,因地制宜进行推广。
与农村饮用水安全相伴相生的是农村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排放量大、排放面广,且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水难以有效分离,随着工业企业入驻、生态旅游及养殖业发展,污水排放量进一步增加。”程楠委员说,农村污水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村民生活习惯相对固化,致使农村污水处理工作量大、相关处理设备施工复杂。在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村民减少污水乱排乱放积极配合污水处理工作的基础上,程楠建议,合理配置保障资金,结合农村物质基础薄弱的情况,选择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操作简便的技术,确保农村污水处理项目能够落地见效。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确保污水处理工作从建设到后续运营管理的全过程顺畅有序。
生活垃圾污水是一方面,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同样不可忽视。孙世友委员表示,化肥和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农村养殖和生活污染的无序排放,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孙世友建议,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护任务较重的各大水系和上游小流域近岸区域,农业农村和生态环境两部门联动,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同步规划实施,着重合理规划农田布局和灌排系统,建立由生态沟渠和人工湿地组成的农业面源污染物生态拦截系统,确保农田排水不会直排河流。(记者 高新国)
江苏连云港赣榆区政协关注石梁河生态治理共护一湖碧水 助力生态富民
水清岸绿、蓝天倒映、鸥鹭翔集,这是现在石梁河水库的春日美景。今年初,“建好石梁河片区生态富民和美乡村”专题民主监督被纳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政协2025年度协商计划,并在区委常委会会议上审议通过,旨在共同守护石梁河水库生态富民成果。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曾因无序采砂、网箱泛滥而饱受污染,留下一道道“生态伤疤”。
石梁河水库位于苏鲁两省交界,面积91平方公里,是江苏省最大的人工水库。赣榆区班庄镇欢墩埠村,是石梁河水库历史变迁的见证者,生态治水的践行者,同时也是绿水青山的受益者。不久前,赣榆区政协围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水平发展”开展深度走访调研来到了这里,在调研中,欢墩埠村支部书记王恒帅讲述了治水的真实故事。
石梁河水库拥有丰富优质的黄砂资源。20世纪80年代初,黄砂资源逐渐得到开发利用,各种非法采砂船趋之若鹜,泄漏的柴油仿佛溃烂一般深深烙在湖面,运砂卡车扬起漫天灰尘,“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了周边百姓出行的常态,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下游水质一度达到了劣V类。
近年来,多位政协委员先后提交提案,建议“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还石梁河一湖碧水”。随之,赣榆区打响了石梁河水库“保卫战”,先后实施非法采砂治理、“两违”整治、网箱治理、“三无”渔船清理四大攻坚战。经过壮士断腕式的攻坚治理,石梁河水库清退砂场106座,拆解采运砂船1805艘,整改“两违”问题2000余项,恢复滩地360万平方米。
“水环境治理只是开始,如何让治理成效长久保持,实际做到生态可持续发展,才是未来的关键。”在仔细地了解石梁河生态治理情况和当前面临的发展难题后,区政协决定在欢墩埠村组织一场“一杆到底”的协商议事会。
这场协商议事会不仅有政协委员、相关单位、镇村负责人,还邀请曾经靠采砂为生的村民、水库周围的养殖户参加,带着问题找答案,根据答案定措施,从水库生态保护到资源合理规划利用,从周边村民就业到集体经济发展,在大家的深入交流中,把一个个难题说清议透。
促进生态养殖业发展、快速推进生态修复、完善环湖路网建设等协商建议被区委、区政府采纳,“巩固提升石梁河环境整治成果”被列入2025年赣榆区“10﹢1”重点工程。
近年来,欢墩埠村探索推行“生态高效养殖﹢标准化养殖”的新模式,截至目前已建成标准化水产养殖区1500亩,生态网箱1800个,石梁河大鱼成为生态有机品牌畅销各地,村集体收入达到140万元,新建环湖沥青道路50多公里,水库水质也提升到Ⅱ类。
现如今,石梁河水库已完成华丽蜕变,拥有了美丽的新名字“海陵湖”,重新成为滋养大地的“幸福河湖”。(通讯员 程新连 记者 江迪)
安徽芜湖市政协奋力写好“水文章”协力绘就“城水共生”的生态画卷
睡莲初绽,鹭鸟翩跹,晨练的市民沿着亲水步道慢跑
这是晨景中的芜湖市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末端车间”,每日将20万吨尾水通过“生态滤池﹢人工湿地”深度净化。
这是全省首个实现“污水厂﹢公园”融合的生态地标,也是芜湖市政协聚力写好“水文章”的缩影。
近年来,芜湖市政协持续围绕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利用、水文化等主题,每年开展一次专题协商,并持续通过靶向监督、跨界协商、机制创新等方式,努力绘出一幅“城水共生”的生态画卷。
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下,芜湖城北湖泊群作为市区仅存的面积较大、水质较好的水面,面临着水面减少和污染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的考验。为此,芜湖市政协深入调研,形成信息专报,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此后,市政协坚持把城市水环境治理的“痛点”当作“突破口”,先后聚焦贯穿市区的沟渠、湿地、城东水系等,组织委员和水利、环保、规划专家调研论证,向市委、市政府提交相关建议,并持续开展“回头看”。
数据显示,近年来芜湖市政协先后开展涉水民主监督47次,推动整改问题136项,助力74条黑臭水体实施清淤和活水循环,全市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
2023年8月,江淮运河集装箱航线开航仪式正式举行。这条联结淮河和长江的大通道,为内陆水运提供更绿色高效的物流运输。而在半年前,一份市政协提交的《主动作为,做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调研报告,就摆上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案头。报告中“发展铁水联运”“积极拓展皖北豫东南货物运输市场”等建议,转化为《芜湖港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方案》的具体内容。
这份凝聚政协智慧的建言成果,源自市政协开展的“水运经济”系列调研。依托“委员工作室﹢专家智库”联动机制,市政协组织委员、专家走访港口码头32次,召开座谈会15场,形成8份调研报告,助力芜湖港做大做强,助力江淮运河、芜申运河发挥出最大经济效能。
2023年8月,芜湖建立全国首个长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完善环境司法与行政执法良性互动机制,对涉水环境案件采取代偿修复、替代性修复等方式,形成环境资源审判的“芜湖模式”。
这同样凝聚着政协的履职情怀。此外,为更好地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市政协组建由委员、专家、志愿者构成的护水队伍,依托“数智政协”App开展“随手拍、即时报”活动,推动整改问题隐患140余个。
从尾水净化公园的生态蝶变,到黄金水道的枢纽升级,芜湖市政协正以“一茬接着一茬干”的韧劲,书写着新时代的人水和谐新篇章。(尚方)